首 页 资质证书 业绩案例 客户评价 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 关于我们 养老法律资料库
心灵驿站
我们该怎么度过每一天(激励自己)
发布日期:2022/10/16   来源:稻盛利他    阅读:366 次

 

每天都留一点时间阅读

 

稻盛先生经常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中国的古代经典,以阐述自身的观点。过去的人曾十分喜爱读书,喜欢读哲学,尤其是古代经典中的宝贵文化。

 

但是,在出版业日渐萧条的今天,大部分人的每日读书小时数大为减少。

 

尤其是年轻一代,无论什么都只读一读网上的简单报道了事。

 

买一本书,并认认真真地将它从头读到尾,一个角落也不放过——有这种阅读体验的人或许已经极为稀少了。

 

稻盛先生为了提升自我,提倡认真地读好书。他无论工作多忙,都见缝插针,在工作的间隙读书。

 

不管夜里多晚,哪怕是在和客户喝完酒之后,他回到家也一定会读书。

 

他的枕边堆着许多哲学或中国古代经典的书籍,每日睡前他必定要读上几页。

 

许多人觉得没有时间读书。

 

但是,只要充分利用每天的时间,我们会意外地发现能挤出不少读书的时间。

 

哪怕只读上短短几分钟,我们也能体会到心灵被打动的感觉。

 

通过读书,我们能够获得有别于平日生活所得的经验和知识。没有去过的国度,没有听过的语言,2000年以前的岁月……从历史书籍中我们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前车之鉴。

 

另外,在平日的实践所带来的体验之外,读书还能提供知识补充,有帮助梳理个人经验的效果。

 

一般而言,读书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行为。

 

文化在英文中写作“culture”,这一单词的词源来自拉丁语的“colere”,原本是耕耘土地的意思,后来引申为耕耘心灵

 

英国思想家詹姆斯·艾伦将人的心灵比喻为庭园。自己的庭园是杂草丛生,还是开满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,全部取决于对庭园的呵护与修整。

 

既然文化的词源是耕耘心灵,那么读书也可以说是养护人类心灵的方法。

 

每个人所能体验的事情有限,但是书籍是知识的宝库,它反映了古今东西不同人们的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
 

通过书籍,我们能够体验别人的经历,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。

 

每天反省

 

所谓反省就是反过来审察自己,检讨自己的言行,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
 

为什么要反省?

 

因为人不是完美的,总存在着个性上的缺陷、智慧上的不足,而年轻人更缺乏社会磨炼,因此常会说错话、做错事、得罪人。

 

你所做的一切,有时候旁人会提醒你,但绝大部分人看到你做错事、说错话、得罪人时会袖手旁观,因此你必须通过反省才能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。

 

那么,该反省些什么呢?

 

1.人际关系。

 

反省今天你有没有做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事?在与某人的争论中你是否也存在不对的地方?对某人说的那一句话是否不得体?某人对你不友善是否有什么意义?

 

2.做事的方法

 

反省今天所做的事,处理是否恰当,是否有不妥当之处,怎样做才会更好……

 

3.生命的进程。

 

反省到目前为止你做了些什么事,有无进步?时间有无浪费?目标完成了多少?

 

反省的好处在于:

 

可以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方向。借修正言行来使自己进步。

 

那么,不反省的人又如何?

 

不反省的人也不一定会失败,因为一个人的成败和个人先天条件、后天训练以及机运有关系。天底下就有从不反省自己,但却飞黄腾达的人。

 

但话又说回来,你怎么知道他不自我反省?据我所知,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反省的习惯,因为只有反省,才不会迷失自我,才不会做错事!

 

我们都是凡夫俗子,智商本就不如伟人,因此反省也就格外重要,更应该把反省当成每日的功课。  

 

每日反省能修正你做人做事的方法,让你有更明确的方向……而且,它不花你一分钱!  

 

悔悟指的是经常地反省自己,自问所作所为是否无愧于心,并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。

 

稻盛先生说,反省中的我们,要专心于谦卑,一旦发现自己自私和胆怯的苗头,就告诫自己:你这是自私,你要义无反顾!

 

一再地进行这样的练习之后,我们的头脑更为清晰,渐渐做到了避免错误的判断或潜在的危机。  

 

因为,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里。一个人很难从原有的思维中跳出来,所以很难取得进步。

 

人只有反省自己,不断悔悟,才意味着一个人能反观自己,从自我的局限中跳出来,也意味着一个人开始全新地看待自己。  

 

一个企业家,要经常观照自己的念头,看住它,看看这个念头怎么出来的,是出于什么动机,是自己的什么习气造成了这个念头。

 

就如稻盛和夫所说,要经常练习,这样就可以避免那些虚妄的念头出来捣乱,阻碍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。  这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训练,被稻盛和夫作为日常功课。

 

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,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,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,然后不断改正,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,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。  

 

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。反省,正是认识错误、改正错误的前提,反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。

 

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,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,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,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错误,是否能够不断地学到新东西。

 

深度思考

 

所谓深度思考,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。

 

通过探究事物的原委,我们就能体悟到事物的本质。所谓探究原委,是指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一件事物上,抓住其核心。

 

有了对一件事物探究本质的深刻体验,就可以融会贯通到其他所有的事物。

 

那么,怎样训练这种能力?

 

让自己始终保持专注的状态,别只陷入了局部,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去思考

 

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,是被打断的,分散的,割裂的。在这种状态下的思考,大部分也是浅薄的。

 

但是,假期的时间正好可以训练我们深度思考能力。这个时间不必太长,但是一定要有深度,一定要足够专注。

 

在这里一定要注意:要以有意注意地状态调动自己的集中力。

 

稻盛先生说:所谓有意注意,有意识地去注意,就是说,抱着明确的目的,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。

 

慢慢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,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,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。

 

所谓有意注意,打个比方,类似于使用锥子,锥子能将力量集中在它尖端一点上,从而有效达到目的,其特点就是集中力

 

像锥子一样,把全部力量集中于一个点上,就能把事情办成。

 

所谓集中力,来自于思考的强度、深度、大小程度。要想做成一件事,强烈的愿望、认真的思考是起点。

 

这种愿望、思考强烈的程度、持续的长度,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贯彻的认真程度,是一切成败的分水岭。

 

这种状态,是进行有质量的思考的前提。

 

那,如何进行深度思考?

 

首先,深度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向自己发问,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,而是持续的问下去。

 

比如:开拓新事业时,我都会问自己动机善否?通过自问自答来判断自己动机的善恶。

 

另外,在工作过程中,还要自问私心有无?必须审视自己的内心,在工作中防止以自我为中心。

 

动机至善,又无私心,那就不必追问结果,结果必定是成功。

 

反复这样的自问自答,就是说,是不是动机至善、私心了无”——一次又一次,我不断扪心自问,借以审视自己动机的真假善恶。

 

其次,我们知道,大多数人倾向于把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。但是,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,有必要把复杂现象简单化。把事情看得越简单,就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,也就是说,越接近真理。

 

这两点是深度思考的重中之重。

 

增强自己的心力

 

什么是心力呢?

 

心力,是人依据自身的心思和能力、精神与体力、思想和才智,发自内心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。

 

心力就是心的力量,精神的能量,意志的力量。心力强大的人,志向远大,坚韧不拔,愈挫愈勇,永不言败。

 

心力不仅能帮你走出逆境与苦难,也能帮你承载生命中的顺境与福报。心力不仅包括积极的心态,也包括成熟的心智、健康的身心,它是一切成功的基础。

 

我们可以留意身边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,他们取得成功各有各的路径,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,就是行动力特别强,似乎有永远也用不完的激情和精力,这就是心力强大的外在体现。

 

那该如何训练强大的心力?(以下是稻盛先生著作原文)

 

1.用位于灵魂核心的真我来做判断

 

越是人生中重要的局面,越是决定事业走向的关键判断,就越是需要发自基于真我灵魂

 

所谓发自灵魂的判断,归根结底,以作为人,何谓正确为基准做出的判断。

 

不是以得失,而是对照单纯的道德和伦理,以单纯的善恶作为判断的标尺。换句话说,就是做符合正道的判断。

 

所谓正道,就是要正直”“不骗人”“要关爱他人,等等,这些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、极其简单的道德,或者说伦理。

 

让这样的规范在自己的心中深深扎根,这样即使碰到未曾经历的局面,或是遭遇必须迅速做出判断的事态,不管在什么时候,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,让人生和事业引向成功。

 

2.接受人生中的一切考验

 

人生中不管好事还是坏事,一切都是考验,都是上天为了让人成长而赐予的考验。

 

在我们的人生中,有时候可能会陷入悲观,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。但是,一切失败挫折都是上天的有意安排,为的是让我们加速飞跃。

 

人生中发生的事情,仅用我们人浅薄的头脑,仅用眼前的幸与不幸去判断,那是不行的。应该站在天道的高度观察。

 

那样的话,我们就能观察到完全不同的景象。

 

即使现在正遭遇看似无情的灾难,也要认定,这灾难对当事者的将来必有好处,此乃上天赐予自己的奖品,必须这么去想。

 

有时候,人思善了、行善了,但上天仍然会给予严酷无情的考验。能否坚持从正面面对这种苦难,用什么心态来应对这种苦难,将决定自己人生的航向。

 

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挫折,甚至健康受到影响时,也要告诉自己:这种逆境是上天赏赐的,目的是让我变得更出色更强大。

 

对待困难和考验,就要用这种积极的态度,这是绝对必需的。

 

3.拥有美好的心灵

 

人往往偏向考虑自身的利益,忘却对对方的同情,突出一个字,这样就不可能得到周围人们的协助,人生之路就会困难重重。

 

某位哲学家说过:在人的内心中,同居着善良之心邪恶之心

 

所谓善良之心,就是充满同情和爱,是一颗关爱客户、伙伴、他人的利他之心;所谓邪恶之心,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,充满自私的利己之心

 

我们必须做出努力,增加自己内心的善良之心,减少邪恶之心。不仅要考虑对自己有利,还要考虑对周围的人有利。

 

尽力让自己拥有充满同情和爱的美好心灵,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。

 

4.精于一业

 

我认为,只有把精力倾注于一个领域,钻研透彻,才能达至真理,理解森罗万象。

 

比如一名工匠,长期专注于工作,掌握了精湛的技术,即使谈论人生,他也能讲出精辟的见解。

 

另外,经过修行提升了人格的僧人,即使论及其他领域的话题,他也能说出深刻的道理。

 

还有园艺师、作家、艺术家等,凡是精通一艺一技者,他们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涵养。

 

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,进入公司,做了一段时间觉得枯燥的工作以后,就心生疑惑:只干这么简单的工作能有出息吗?他们会提出:希望让我干点儿别的工作。

 

这就错了。知识广而浅,等于什么都不懂。只有一门深入,探究到底,才能一通百通。

 

这是因为在一切事物的深处,都隐藏着驾驭一切的真理。究明一个事物,就能理解一切事物。

 

5.知行合一

 

我之所以不断强调哲学思想,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。但倘若仅仅把其看成一种认知型的知识,则还远远不够,必须伴随着实际行动,要把习得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血肉之中。

 

换言之,必须彻底理解和吸收这样的思维方式,达到在任何场合都能灵活运用的境界。

 

反之,如果只是在脑中知道这种正确的思维方式,则与无知无甚区别。如果不能把它融入自己的血肉、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及每天的业务活动中灵活运用的话,就完全无法体现其价值。正因为如此,一有机会,我就会反复强调这点。

 

如果不能把我讲的内容融入自己的血肉、升华为自己的思想、理念和哲学的话,就还不能称之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即便在无意识的情况下,也仍然能遵循思维方式行动,只有到达这样的境界,才算是拥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。

 

6.每天抽一点时间精心

 

为了磨炼自己的心灵,哪怕是一小步,也要向开悟的状态靠近。这种持续的努力,可以说就是人生本身。

 

要做到这一点,可以采用一个方法,就是在一天当中,腾出一段时间,哪怕很短的一段时间,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保持平稳的状态。

 

在现代社会当中,当海量的信息不断涌入时,当紧张的工作不断追逼时,头脑中波涛起伏,思绪万千,无法保持心灵的安宁。

 

在这种情况下,将躁动的心灵之波一时镇住,制造一种机会,进入心如止水的状态。

 

冥想也行,坐禅也行,每天用很短的时间就行,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。每天获得这片刻的平静,就能够一点一点地接近真我的状态。

 

坚持运动和按时休息

 

最后,你要记得运动和休息

 

因为身体和大脑,都是人重要的组成。

 

别天天坐着弓着,坚持运动和休息。而且,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大脑提高运行速度。

 

一个朋友曾经给我分享过一个小故事。

 

2016年暑假的时候,为了参加记忆力比赛,他每天至少要训练10个小时。

 

但是,后来因为身体不适,精力分散,训练节奏就没有跟上。

 

到了2017年,重新训练,这次就成功拿到了记忆大师。原因,就是每天训练之后,晚上会跑跑步,做一些俯卧撑,睡眠也就好了很多。

 

精神状态,身体状态,真的会好很多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身体好了,也才能更好地支撑自己想做的其他事情。

 

结语

 

对我们每个人来说,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。

 

我们常说,时间花在哪里,收获就在哪里。

 

用来读书,你的认知会深刻。用来反省,你的人格会厚重。用来运动,你的身体会强壮。用来充实自己,你会变得更好。

 

所以,这就是我们的建议:不要浪费假期,请好好充实自己。

 

刚才说的这些事情,也许很细微,很平常。但是这些细微和平常,也会有日积月累的力量。做时间的朋友吧。

 

有一天,当我们回过头看,正是因为这段时间,有的人更加自律,更加对自己有期待,拉开了与别人的差距。

 

共勉。


文章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_wqug2ul2HRVrFQoZsAF8A(2022年10月16日收集)


Copyright © 2021-2022 © 侯二朋养老法律服务团队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2008257号-1   养老法律资料库